遂宁市探索创新“六手印记”村务管理模式,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推脱贫攻坚
烙在群众心底的红手印
“之前的‘十不准’村规民约太长,村民很难记住,改为‘四个好’,简单易懂。”8月18日,记者在射洪县太和镇白马庙村采访时,公告牌上印有六个鲜红拇指印的《太和镇白马庙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表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原来,村里把涉及脱贫攻坚的每一个具体事项,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民主决策,保证它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。
白马庙村距射洪县城2公里,是太和镇唯一的贫困村。太和镇党委书记蒋树兵告诉记者,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,党支部领导作用弱化、村务管理不规范、干群关系不和谐、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矛盾大等问题逐渐凸显。“对症下药”,根本在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。
由此,一套名为“六手印记”的村务管理模式在白马庙村迅速铺开。
白马庙村在聘请1名法律顾问的基础上,将普通党员、村民小组长和退职老干部、贫困户、非贫困户不重叠登记造册,形成“四分类成员库”,凡涉及村内“三重”事项和脱贫攻坚“六个精准”“五个一批”事宜,均在村党支部组织领导下,采取“一事一抽签、一事一组队、一事一审查”的办法,随机抽取4名代表与法律顾问、“两代表一委员一机构”成员形成法治监督组,无干扰开展过程监督、合法审查和绩效评估,当5位代表都同意此项事情后,驻村法律顾问最后对整个流程和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,如果没有违法情况,则6个人每人按下一个拇指印,这就是“六手印记”。
印上六个拇指印后,事项才算是提上了议事议程。白马庙村通过党支部会议提审、村两委会议商审、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审核、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后,再采取7天村务上墙公开和村民QQ群投票公开,使法治、德治、自治在村务管理中相互补充、相互促进,达到了村务管理的每一件事都自治有力、依法合规、符合民意。
去年夏天,“六手印记”通过了一项重要决策,议题是:村里是否发展鱼藕基地。今年,白马庙村已经将藕田扩大到200亩,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0多名村民参与管理和务工,人均年收入有望实现4500元以上。“当时,村干部组织在家的村民审核,而外出务工的则通过QQ群投票。”白马庙村村主任邓成碧说,一方面是村民自己的事情,另一方面是决定的事村上都会加紧落实,所以大伙都非常上心。
射洪县依法治县办专职副主任何忠友告诉记者,在新农村和脱贫攻坚工作中,“六手印记”模式,既是监督平台,也是协商平台,充分提高了老百姓的参与权、知情权、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。如今,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知晓意识都大大增强。有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,白马庙村头顶上的“穷帽”正在加紧摘下。
围绕脱贫攻坚,白马庙村将年度任务细化为78个具体项目,其中已实施的70个项目获得了群众95%以上的支持率。白马庙村贫困人口由去年的63户181人下降为现在的9户20人,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1.3%下降为1.2%。
“我们正在总结提炼先进经验和做法,争取在全市贫困村推广复制。”市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六手印记”模式不仅让脱贫攻坚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,还为未来的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,实现全面小康埋下了“希望的种子”。
(全媒体记者 侯跃 蒲丰)
短评
奉法者强
法者,治之端也。白马庙村已实施的70个项目,获得群众95%以上的支持率。能有这样的成绩,当归功于对人民权力的尊重和对依法治国的践行。
头等大事,需要法治护航。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推进,国家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。用好扶贫政策和资金,不仅考量各级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,更检验他们的党性原则。在这点上,白马庙村的认识特别到位:脱贫攻坚依法,民主决策用法,看似普通的议事议程,却把依法办事融入每一个环节,既管住了党员干部的手,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,又有效避免了错误决策,让贫困群众放心跟党走。
脱贫攻坚这场硬仗,需要更多像“六手印记”这样的法治思考与实践。唯有此,才能推动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形成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意识和习惯,也只有如此,贫困村“摘帽”、贫困人口脱贫才更具含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