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宁市以法制保障服务助力脱贫攻坚
发布时间:2017-10-12

 

q9.jpg

  回马镇法律顾问(左二)指导村民签订法律合同

  法治兴则国家安,法治强则事业成。近年来,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,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,取得显著成效。

  2017年,聚焦全市90个贫困村摘帽、2.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我市依法治市办出台了《遂宁市法治保障服务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实施方案》,作为2017年24个扶贫专项方案之一重点推进,花大力气依法推进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。

  故事一

  大英县法治产联式合作

  以“契约”保障服务脱贫攻坚

  2017年8月15日,参加大英县法治产联式合作的先锋农牧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潘小飞将50万元花椒收购款送到了大英县通仙乡高山村、登荣村村民的手中。

  “当时签合同的时候说要给我们60%的利润,我都不敢相信。”高山村村民张荣说道,“现在,才半年的功夫就分到了4220元,我一下就脱贫了。”

  让张荣半年就脱贫的这份法治产联式合作“契约”,是在村法律顾问唐勇的全程陪同下,村“两委”同先锋农牧有限公司谈判了整整两天才签定的。唐勇说:“这份‘契约’不光细化了‘企业供技术、保收购,农户供产品、保质量’等权责,明确了农户、企业、村集体6:3:1的分红比例,更将一个面临产业链断裂困窘的企业和一群靠等帮扶的贫困户,集合升级为战斗力翻倍的‘共赢搭档’。”

  大英县依法治县办主任周余洪介绍,为切实让法律服务脱贫攻坚,法律顾问已经覆盖了大英县的所有贫困村,除了普及一般涉农性法律法规外,重点帮助贫困村“两委”、工商企业和参社农户起草合作协议,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将“两委”组织发动、农户标准生产、企业指导销售的权责框架确定下来,即:法治产联式合作,对违约方设置相应的赔偿条款,确保协议各方切实履职尽责。

  “农户怕赔本、怕增产不增收、怕老板跑人,我们就用法治产联式合作协议来保障农户的权益。”2016年,大英县开展法治产联式联营试点,涉及土地8400余亩,受益农户11347人,实现人均增收1840元。

  故事二

  安居区凉风垭村法治化监督

  让各方利益有保障

  扶贫资金管理、项目运行、资源调配,是脱贫攻坚领域的关键环节。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?遂宁的乡村已开始探路。

  处于麻子滩水库尾水的安居区拦江镇凉风垭村,贫困村的帽子已戴了多年,改变始于2016年。2016年3月,守着水库没水喝的凉风垭村终于争取到了一笔总额36万元的“小农水”项目建设资金,计划对村里的2口塘堰进行维修。

  如何用好这笔好不容易争取到的“巨款”?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在驻村法律顾问的指导下,村里分别成立了质量监督、财务管理和风险防控三大工作小组,每个小组5—7人,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,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实施中。

  通过群众监督、部门监督、法纪监督等形式保证脱贫攻坚项目推进和质量。全过程透明的法治化监督,成效立竿见影,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节省了成本,最终村里的6口塘堰得到了维修。

  2016年,凉风垭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村民脱贫致富。2016年6月开始,各类产业发展帮扶资金、项目建设大规模进入凉风垭村。三大工作小组监管扶贫资金使用的工作模式,成为每一笔进村资金和每一个进村项目的标配。

  2017年,凉风垭村成功争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专项资金130万元,预计2017年全年实现纯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。

  故事三

  全市构建法律服务体系

  法律顾问覆盖贫困村

  在船山区梓桐村调解室里,一场项目业主、贫困户、村干部以及驻村法律顾问四方参与的劳务纠纷调解,不到半个小时便宣告和解。“在法律框架下办事,大家都没得说。”调解类似纠纷,村支部书记蒋勇已是驾轻就熟。

  在梓桐村“农民夜校”门口,张贴着全年的课程安排表,讲解《四川省扶贫开发条例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工伤保险条例》《物权法》等法律法规的法治课程穿插其中。

  “这些都是村里常用到的法律知识,村民和村干部以及进村业主,大家都得多补脑。”蒋勇说,利用农民夜校平台,村里将法治道德讲堂融入其中,在讲解农事技能的同时,也将群众关心关注的医保社保、法律法规、脱贫攻坚中的政策一并宣讲。“站上村里讲台的,可都是法律专业人士哦。”

  那服务贫困村的专业人士从何而来?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制度已在我市的乡村落地。通过整合司法所、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力量,我市优先为贫困村选派法律顾问,免费为贫困村提供宣讲政策法规、化解矛盾纠纷、维护合法权益、合同文本把关等服务。

  目前,全市贫困村已实现法律顾问的全覆盖,全市323个贫困村均将设立法治宣传栏,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养1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则要发到每户群众手中。矛盾纠纷绝大部分实现本村就地化解,产业发展中繁复的合同文本,也不再让村干部们感到懵圈。

  (全媒体记者 何敏)

 

相关信息